会员您好,中国雕塑学会欢迎您!  [登陆]
会员官网 MEMBER ZONE
王 雷Wang Lei
http://wanglei.csin.org.cn
我的文章My Publications
透过纸和服饰阅读王雷(杨大伟/文)
王 雷

古时候赞扬一个人的学问,常用学富五车。因为当时没有纸,所以他的学问要五辆车才装得下,或者说等同于五车书。从出土的文物看,一个简只能写几个字,而当时的车都是牛车或者马车,所以每辆车能装的简很少。这就看出为什么古文非常精炼,每个字锱铢必较。

《后汉书》中记载,中国最早的纸是东汉蔡伦所发明。纸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识和文化传承的最大载体,其发展历程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轨迹。

就纸而言,中国独特的纸文化有的日渐消亡、有的已经离我们远去。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少有人会,纸制书籍大量被光盘取代,报纸等纸制媒体在与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体的竞争中也有失宠之势。但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面向未来,纸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它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是精神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纸在王雷的作品中成为了一种材质。

服饰

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四大基本要素,而衣列首位,见其重要。史前服饰,基本上只是为了御寒、避害,是人类适应地理环境和自然时序转换的手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随着传统思想的发展而演变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我国服饰几千年来一直以宽衣大袖、平面造型为主要服装样式的原因所在。服饰是一种生命投射、一种意象、一种符号。中国古代服饰符码过程是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统治阶级成为服饰媒介核心编码者,加上封建礼教的强力冲击,衣服的材质、样式、色彩、纹饰较多地承载了政治、伦理因素,形成独具特色的符号系统。

而从更深的层面来讲,服饰是统治工具,是限定个人的社会语言,是政治伦理规范的表征。服饰更多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不得不戴的面具,服饰内的人不过是社会系统内的角色扮演,驱动情节发展的不过是阶级意志。

服饰在王雷作品中成为了一种载体。

作品

王雷的作品保留了寓情的细微,凸现了作品自身的质感与神秘。从他编织的各种服饰,仿佛看到历史的淡影,营造了一种间离。从这点来看,他对艺术语言的迷恋替代了作品形制的兴趣。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服饰是物质实体、符号、信息三层面要素合一的媒介。从其物质形态来看,服饰作为承载信息的符号,所有的层面要素及其共组形态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符码化,使服饰的物理形态成为符号形态,增生了能指意义。

王雷的作品似乎是对时空久远经典的祭念,也是对当下复制技术的感念。他的作品没有太多外在社会现实的制约,因此显得相对独立。作品没有过度追寻当下话语的痕迹,在思考艺术及社会的过程中,获取了恰巧的介入方式。于是在他过滤了个人化的视觉印记后,少儿时代编织线衣的经历进入他的艺术语境。王雷早期作品用纸绳不断编织做出作品,接下来他已经在作品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思考。当纸绳再次作为一种生活经验再现作品的时候。质感与力量,编织的针线之间可以转换的视觉体验显然变得不再重要。由此,他的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更多精力放置在外部文化承载的关照,使纸绳不再仅仅停留在被编织的概念。虽然王雷诸多作品背后仍基于无数根纸绳,但他所探讨的却是服饰在现代人的观念中的一种社会价值和身份意识。这是王雷探索历史与自身关系的一个过程,试图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位置。编织过程中王雷即梳理着对生存的思考又隐喻当下生活与传统观念的某种关联。


目前,王雷继续运用他所擅长的纸绳材质和服饰概念,但作品的关注点已然不在材料语言或是心理结构,而是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思考人类生态的诸多概念。他以研究者的姿态表达着与你我并没有直接相关但淡然、祥和的纸质服饰。

                                                                         杨大伟(浙江传媒学院影视美术系副教授、系主任)

                                                                          2016.6


页数: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爻”,可参与的命运 --写给王雷刚刚开幕的个展(文/吴洪亮)》 下一篇>>> 《唐尧先生在“爻-王雷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展览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雕塑学会版权所有